近年来,全球汽车市场遭遇增长瓶颈,竞争异常激烈,成为典型的红海市场。在此背景下,新能源和智能化技术的兴起正引领着行业变革。特别是中国(如比亚迪、吉利等)和美国(如特斯拉)的汽车制造商迅速崛起,对传统燃油车企业,尤其是德国、日本和韩国的传统汽车品牌构成了巨大挑战。
以奔驰、宝马和奥迪为代表的德国豪华汽车品牌,其最新财报显示营收和利润均出现显著下滑。与此同时,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显著进展,引起了广泛关注。
欧洲,作为汽车工业的发源地,也开始采取行动。欧盟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税,涉及包括上汽、比亚迪、吉利和特斯拉等品牌,税率高达45.3%。此举被视为欧盟对美国类似政策的呼应,反映了双方在应对中国电动车市场扩张时的联合立场。
据《金融时报》报道,欧盟正计划采取进一步措施,迫使中国企业向欧洲转让电池技术。这一策略被一些人戏称为“盗版天罡”,显示了欧盟不仅关注经济层面的竞争,还希望通过技术转移增强自身产业的竞争力。
中欧之间的谈判似乎出现了积极的进展。据路透社报道,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·兰格宣布,欧盟与中国即将达成一项协议,取消对中国进口至欧洲的电动汽车所加征的关税。这一举措与美国坚持高关税政策形成鲜明对比。
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高达100%的关税,欧盟随后也提出了反补贴税计划,最高可对中国企业加征35%的关税。然而,事态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。美国的做法促使欧盟态度发生180度转变,开始考虑与中国合作。
欧盟内部对中国的态度一直存在争议。之前欧盟对中国加重关税,中国也对欧盟出口的乳品、白兰地等进行反补贴调查,导致欧洲企业和民众上街抗议。汽车产业内部也存在分歧,但欧盟与中国合作发展本土汽车制造业成为最佳选择。
欧盟电动车制造商长期依赖中国的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。欧洲曾试图走自主可控路线,但瑞典电池巨头的破产表明了这一策略的困难。相比之下,匈牙利、西班牙等国家选择与中方合作建厂,显示出欧洲内部并非铁板一块。
中欧双边贸易数据显示,近年来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额呈现波动。2021年达到历史高峰,2022年继续增长,但2023年和2024年1-10月出现下降。热门进口品类包括无线网络移动电话、数据处理机、可充电电池、太阳能电池板等。
中国出口企业应采取多元化策略,不仅关注欧美市场,也应考虑进军新兴市场。在商战中,利益是永恒的,而朋友则是暂时的。欧盟和中国讨论取消加征关税的同时,也设定了中国以承诺的最低价格在欧盟销售电动车的前提。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排名前五的目的国包括比利时、英国、西班牙、澳大利亚、泰国等,显示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在高端市场的受欢迎程度。